人生是场长跑,大量事实证明跑赢前20年并不能跑赢终身。
爸爸在读 原创:山路
观点:孩子最后的成就绝不仅来源于教育,更多的是家庭提供的平台、信息差、经验分析,以及在充足的爱下获得的一辈子的自信、自尊和勇敢的底气。
如同《繁花》的爷叔,大多数孩子的"爷叔"是自己的父母。
这篇文章写给新学期秋季开学后爸爸们,远离教育焦虑,与娃一起自驱成长。
先明确一点:陪伴孩子和养孩子、"鸡娃"是截然不同的概念。真正的陪伴是听他分享生活,是给他生病时的照顾,是一起体验各种维度的人生,是他需要的时候你正好在。养孩子成功不在于他是否成才,身体健康和良好的亲子关系才是真的成功。
"鸡自己"(即自我提升)和养育孩子之间确实没有必然的直接关系。虽然父母的自我提升可能会对孩子产生积极影响,但这不应成为忽视直接陪伴和关心孩子的理由。
时间与实践证明,被逼上的好大学(没有自驱力)孩子报废概率更高。
孩子越往后靠的真的是内驱力,只有真正渴望做一件事才会持续不断发力,而不是靠别人的驱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像一个模具,确实很标准,但是有时太标准规范了,不太容易有个性。
以后可能会有很多次迷茫,每个关键阶段需要寻求"高人"指点,而孩子最信任的首先想到的人就是自己的爸爸或妈妈。
父母的成功,对孩子具有深远的影响。
爸爸在读 原创:图书馆我看过一篇质量极高家庭教育文章:是一位同济大学博士在读的年轻妈妈提出了一个令我深思的教育理念:与其鸡娃,不如先鸡自己。
这位妈妈和丈夫结婚11年,育有两个女儿,我认为他们的育儿方式颇具特色。这对夫妻的自己父母都是白手起家的富一代。在父辈的影响下,他们的人生轨迹也颇为成功:有着体面的工作,不错的收入、紧实的肌肉,我们自律、勤勉、生活积极。
"言传身教,而不是指手画脚"才是教育的精髓。
支撑自律的不是基因,而是对父母的模仿。秉承着从父辈传承下来的教育理念:"严于律己,宽以待娃"。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习得的。下面是这位妈妈举了生动的例子:
她的小女儿年仅3岁,却能在零下9度的严寒中坚持拍摄广告。她小女儿知道冷,也想去幼儿园玩,但更有自控力。
小女儿说:"我和妈妈一样在努力工作呢!"看完这段时候,这种自制力让我惊叹:自愧不如。
这位妈妈回忆起自己大学时代的经历,即使发烧也坚持去兼职工作。她解释说,这并非单纯的坚强,而是源于母亲的言传身教:不要因为个人原因而影响团队其他人进度。
值得说的是,她的老公也是出身优渥,却能吃苦耐劳。这是因他看过自己母亲做生意时的举步维艰,日夜操劳。即便到了60多岁,女儿的外公外婆仍在严格控制饮食、坚持锻炼。公公至今保持着健硕的肌肉,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一代。
投资孩子是未知,投资自己成功率更高。孩子的奶奶和外婆都是在40岁左右迎来事业的黄金期,她认为这给家庭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重要原因。当时,这对她自己正值高中时候,全部由外婆照看。她的母亲并未因为没能全程陪伴高考而感到内疚。
他们认为,就算考上最好的大学,如果不是靠自驱力而是父母严管,日后"报废"的几率反而更高。
作者在过去几年内看到母亲靠自己成就了事业、创造了财富,这样的触动给她带来的长期影响更为深远。
爸爸在读 原创:爬树最难获得的不是成绩,而是来自丰富社会经历的人的建议。纳瓦尔曾经说过:如果社会可以培养你,那么社会也可以培养别人来替代你。现代国内应试教育培养的是可替代的人才。而真正珍贵的是洞悉社会的能力和丰富的行业视野,这些是学校无法提供的。
对于人生的重大抉择,如高考志愿、职业选择、婚姻对象等,父母的建议至关重要。许多父母由于缺乏职场经验,无法为子女提供有价值的指导,这也是很多人差距的源头。本文提醒道:选择永远大于努力。
孩子的成就不仅源于教育,更多的是来自家庭提供的平台以及在充足的爱中获得的自尊自信。
虽然鸡不鸡自己和养孩子没有直接关系。但是我还是建议:与其专注于"鸡娃",不如先提升自己。
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就先让自己成为那样的人吧。
我们和孩子的新学期开学,一起共勉!
|